快捷搜索:  

农村博物馆:寄一份乡愁传特点文明

"农村博物馆:寄一份乡愁传特点文明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"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

宫小昀

一座农村,几多乡愁。随着文博热和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以往只有城市中才有的博物馆,如今也开始扎根农村,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农村地区不断涌现,成为传承农村文脉、促进文旅融合、振兴农村经济(Economy)的重要载体。作为全国三个农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,山东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农村博物馆。

上周末,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社区小学(Primary School)生(Students),他们(They)手拿蒲扇、盘腿上炕,兴奋(Excited)地在村史展区体验祖辈们生活(Life)的场景。

“村史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空间,更是一个宝贵的精神家园。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博物馆复原了老民居的生活(Life)场景,馆里的很多文物、老物件也都是村民自发捐赠的,人们从这里找到了儿时的回忆,记住了这方土地的乡愁。”

城阳村社区团委书记袁勋说,打造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以物寻根,不忘来处,守护好城阳村的历史(History)文化(Culture)根脉。农村博物馆的建设,既让面临消失的农村文化(Culture)留存下来,也让居民们得以再次触摸历史(History),在对乡土文化(Culture)的传承和保护中,激发出创造新生活(Life)的动力。

于2018年8月份投入使用的三涧溪博物馆,由三涧溪村农村振兴展馆和村史馆组成。展馆内不仅有重要文物,还有承载农村记忆的生产、生活(Life)物件。如今,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农村根脉和乡土记忆,成为人们来此旅游(Travel)、研学必看的一站。

三涧溪村党委委员王立丽表示,自建馆开始,已经有超40万人前来打卡。在村民大多搬进楼房的今天(Today),三涧溪博物馆成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回望历史(History)、了解过去老一辈奋斗生活(Life)的重要窗口,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村民的文化(Culture)自信,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(Life)。游客的增多也让村民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,自觉充当三涧溪村“形象代言人”,村庄的文明程度整体提高。

农村博物馆建起来容易,如何活态发展达成“长红”,却不是简单的事情。这也是聂鹏一直思考的事。今年(This Year)34岁的聂鹏是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西村人,是我国级非物质文化(Culture)遗产聂家庄泥塑项目的第22代传承人、泥塑艺术馆的负责人。

“艺术馆就是一张对外的名片,既要好看还要中用。”聂鹏说,农村博物馆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,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示乡土文化(Culture),还要大胆创新积极融入时代发展,融入村民生活(Life)和农村发展,让村民共享博物馆带来的红利。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的同时,聂鹏积极将艺术馆打造成集研学体验、地域文创开发、线上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。目前(Currently),聂家村“研学+农村旅游(Travel)”风生水起,上个月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。

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教研室副主任、民俗学博士毛晓帅说,在城市中,大多数展览都是宏大叙事的“大历史(History)”,而村里的博物馆显然对当地人意义重大,农村博物馆的存在,可以让村民回归对自身文化(Culture)“宝藏”的发掘,重新审视本地文化(Culture)脉络,自觉地参与文化(Culture)保护和传承。

毛晓帅认为,民俗文化(Culture)是有地方性的,打造农村博物馆,应该去主动发掘农村赓续的标志性文化(Culture),避免同质化。同时,加重与专业机构、高校等的合作,为农村博物馆注入新思路、新力量,创新展陈设计呈现,发掘非遗、民俗、艺术等文化(Culture)IP的更多可能性。

乡村博物馆:寄一份乡愁传特色文化(Culture)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490) 踩(92) 阅读数(8134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